
近日,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智慧社会 共向未来”2025科技人文第一季主题读书报告会,在奉贤校区第六学科楼全开放自助图书馆成功举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正东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张扬博士及专业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社会、技术伦理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通过六组深度读书分享、跨学科对话及前沿议题思辨,为智慧社会建设注入青年视角与人文温度。

共话时代命题:以人文之思回应技术变革
活动伊始,李正东教授以“科技与人文交响,对话与交流共鸣”为题发表致辞。他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革新速度远超社会伦理与制度适配能力,人文社科领域必须主动介入,为技术发展设定边界、校准方向,尤其是大学青年学子要一起参与和讨论智能技术迭代浪潮下的人文坚守与路径创新。他介绍本次交流会精选《智慧社会》《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未来简史》等六部著作,涵盖技术哲学、社会治理、伦理重构等维度,旨在引导青年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视角审视未来,激发青年学子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思考。
以书为媒共探:解码未来社会的多维图谱
在持续四小时的读书报告交流中,六个阅读小组学生团队以扎实的研读为基础,结合书籍内容与社会观察展开分享与探讨,构建起一幅技术与人性的思辨全景图。
第一组读书报告分享人董航同学以《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为阅读切入,深入剖析书中智慧科技推动社会变革的观点,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重塑各行业形态。其分享引发与会者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入思考,围绕大数据与AI如何重塑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进行了讨论。紧接着,讨论回应人崔隽晨同学提出“技术普惠性缺口”问题引发热议,当算法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如何避免弱势群体被排除在智慧红利之外。

第二组张兵权团队聚焦《我们的未来:数字社会乌托邦》叩问技术迷思,探讨数字化红利与潜在危机,提出“技术发展需兼顾就业与价值实现”的思考。当AI接管80%的重复劳动,人类是否将陷入“无业者的价值困境”,回应讨论阶段就此问题引入“全民基本收入+创造性劳动”的北欧模式,为后就业时代提供破题思路。

第三组邵依雯从伦理视角解读《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强调数据隐私保护与算法透明化的重要性,引发全场对科技伦理框架的热议。讨论阶段,大家直指算法歧视、数据垄断等“技术黑箱”。通过对比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中国《生成式AI服务管理办法》,呼吁建立“可解释AI”的全球标准。

第四组黄冬俊通过《社会5.0:以人为中心的超级智能社会》梳理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史,从早期感知机模型到深度学习算法,展现技术突破背后的逻辑。大家围绕反向传播算法的出现如何推动多层神经网络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在技术演进溯源中聚焦“技术跃迁曲线”,每一次算法革命都伴随社会关系的重构,当下ChatGPT、DeepSeek等引发的范式转换或将催生全新文明形态。

第五组淦浩钿结合《计算未来:人工智能及其社会角色》,畅想技术奇点下的社会变革,如脑机接口与无人经济模式,并呼吁提前布局法律与伦理规则。现场模拟的“人机共生社会听证会”,薄子墨同学带领大家就数字人格权、意识上传伦理等议题展开激辩。

第六组朱晨磊分享《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从人类演化史延展至“神人”概念,探讨大学生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与会交流中,张潇玮同学追问人类终极命题:当AI掌握基因编辑与意识解码技术,“智人”是否将进化为掌控生死的“神人”。大家围绕书中提出的“技术谦抑主义”主张,强调科技发展应服务于人类整体福祉而非个体特权。

每组汇报后,同组回应人针对同学们的现场提问进行解答和互动交流,并由跨学科导师团组成的观察员进行点评。张扬博士特别指出,青年学子对算法公平性、数字人权等议题的关注,正是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治理中亟需储备的软实力。她引用雷军在小米SU7发布会中的观点,强调“技术发展需以人为本”,并鼓励青年学子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动态,通过阅读与实践提升综合素养,为应对未来挑战积蓄力量。
青年学子与时代共振: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文坐标
本次读书交流会不仅是一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知识盛宴,更为青年提供了思辨与对话的平台。“这场读书会颠覆了我对文科生的刻板印象,也重塑了我对社会的认知与想象力。”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包雨慧感慨。在技术狂飙的时代,这场读书交流活动印证了一个共识:智慧社会的建设者既需精通代码,更要深谙人性。当00后学子以社会学工具解构机器学习、用人文框架解析神经网络时,上应青年学子正在全球科技人文对话中书写新的坐标。据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将每一季度持续举办此类活动,助力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专业能力与社会使命的复合型人才,为智慧社会建设贡献人文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