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科技人文大讲堂”首讲开讲​ 关增建教授带你从科学史视角解码科学本质
发布时间: 2025-11-12 浏览次数:

近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品牌学术活动“科技人文大讲堂”首讲在六科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讲座聚焦“科学本质的深度理解”,特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关增建担任主讲嘉宾,以《如何理解科学——从爱因斯坦两大基石说起》为题,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思想盛宴。人文学院院长李正东教授主持报告会。

作为长期深耕科学史与科技哲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关增建教授的研究成果曾多次推动国内科学史学科发展,其对中外科技文明交流的解读更是广受学界认可。讲座开篇,他便以“为何要从科学史角度理解科学”为引,打破传统“就科学谈科学”的认知模式,提出“科学的本质需置于历史脉络中审视”的核心观点,迅速引发在场师生的思考。

讲座中,关教授紧扣“爱因斯坦两大基石”这一核心线索,层层拆解科学的底层逻辑:一方面,他以欧几里得几何学为例,详细阐释“逻辑体系”如何为科学搭建起严谨的推理框架,从公理到定理的推导过程,正是科学“确定性”的源头;另一方面,他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实验传统,分析“因果关系”如何通过系统实验被验证与确立,指出这一突破让科学摆脱了纯粹的思辨,走向实证之路。过程中,他还穿插中外科技史中的经典案例,对比不同文明对“自然认知”的差异,让抽象的科学本质变得具象可感。

关教授详细地讲解了从历史出发理解科学的必要性,阐明科学史是理解科学的重要途径,并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为例,阐述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现状与未来的核心要素。

 “理解科学不是记住公式与定律,而是掌握它的思维方式。”关教授在互动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科学的关系”等问题,结合自身研究耐心解答,引导大家跳出“非此即彼”的评价误区,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科技文明的多样性。

李正东院长在总结时表示,“科技人文大讲堂”是学院落实“科技赋能人文、人文滋养科技”育人理念的重要平台,此次关增建教授的讲座不仅为师生打开了理解科学的新窗口,更为后续跨学科交流奠定了基础。未来,学院将持续邀请学界大咖,围绕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助力学生构建更全面的知识体系。

据悉,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全校多个院系的200余名师生参与,现场互动频繁、反响热烈,不少同学表示“重新认识了科学的‘前世今生’,对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讲座不仅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科技和人文如何融合的钥匙。